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是企业之间用于支付货款、融资和结算的金融工具,但它的性和流动性一直是企业关注的重点。那么,商业承兑汇票到底存在哪些风险?应该如何防范?
一、商业承兑汇票的基本概念
商业承兑汇票是由企业(出票人)签发,并由付款企业承兑的票据,它主要用于企业之间的商业交易付款,与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相比,商票的信用主要依赖企业自身,而非银行信用。因此,商票的风险远高于银行承兑汇票。
二、商业承兑汇票的主要风险
1. 承兑人信用风险
商业承兑汇票的付款责任人是企业,而不是银行。因此,如果企业资金链断裂,或因经营不善破产,商票可能无法兑付。常见的风险点包括:
企业倒闭:如果出票人倒闭,商票将成为一张“废纸”。
资金短缺:部分企业可能到期仍无力支付,导致商票拒付。
信用欺诈:有些企业恶意签发商票,但根本无意兑付。
防范措施:
选择资信良好的企业签发的商票,不接受信用较差或经营状况不稳定的公司签发的票据。
通过企业信息查询(如天眼查、企查查等)了解承兑企业的经营状况。
若可能,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或质押,以提高兑付保障。
2. 商业承兑汇票的流动性风险
商票不像银行承兑汇票那样容易在市场上流通,在实际操作中,商票可能因以下原因难以变现:
市场认可度低:部分小企业开的商票,银行、保理公司或贴现机构可能不愿意接受。
票面金额较大:许多商票金额较大,不易找到愿意接受的买家进行转让或贴现。
期限较长:很多商票期限长达6个月甚至1年以上,占用企业现金流。
防范措施:
尽量使用银行承兑汇票,降低流动性风险。
优先接受信誉好的大企业的商票,大企业的商票更容易被贴现或流通。
提前规划现金流,避免票据到期前因无法变现而陷入财务困境。
3. 商票贴现的费用和损失
当企业急需资金时,可能需要将商票拿去贴现,但商票的贴现费用相对较高,特别是当市场信用紧张时,可能会导致:
贴现利率高:商票的贴现利率往往比银行承兑汇票高出2-5个百分点,增加企业融资成本。
票据市场波动:当市场上商票供大于求时,贴现难度加大,甚至无法贴现。
防范措施:
在接受商票时,提前了解贴现市场,评估是否能在合理的贴现率下变现。
尽可能与出票企业协商,争取更灵活的付款方式,如部分现金支付+票据结算。
4. 法律及合规风险
当前《票据法》尚未完全覆盖电子承兑汇票,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
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不明,导致交易出现争议时维权困难。
取证难度大:电子票据涉及网络签名认证,一旦出现纠纷,企业很难证明票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恶意出票、背书问题:有些企业可能在签发商票后,通过不正当手段否认票据有效性,或利用“空壳公司”签发无实际贸易背景的票据。
防范措施:
签收票据时确保完整性,特别是电子承兑汇票,确认出票方、金额、付款期限等关键信息。
交易前签订明确的购销合同,确保商票有真实的贸易背景。
在交易时保留电子凭证、沟通记录,以备未来维权使用。
5. 商票操作风险
企业在使用商票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操作不当导致的财务风险,例如:
账务处理混乱:电子商票需要在企业财务系统中清晰记录,否则可能影响财务管理。
合同约定不明确:如果合同中未明确规定商票支付条款,可能导致后续纠纷。
遗失或篡改风险:特别是纸质票据,存在被篡改或遗失的可能,影响兑付。
防范措施:
设立专业财务管理体系,确保票据流转记录清晰。
确保在购销合同中明确票据支付细节,包括出票人、兑付责任、贴现处理等。
三、如何降低商业承兑汇票的风险?
选择信誉良好的企业商票:避免接受信用较低或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签发的商票。
确保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要求出票方提供购销合同、发票等相关证明,避免收到无实质交易支撑的“空票”。
关注承兑企业的经营情况:使用企业信用查询工具,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查查、天眼查等,查看企业信用评级、财务状况、法律诉讼记录等。
尽量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或现金支付: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要求对方使用银行承兑汇票,降低兑付风险。
多渠道变现:如企业有大量商票,可以考虑分散贴现、使用票据进行货物采购、寻找愿意接受票据付款的供应商等。
四、结论:商业承兑汇票有风险,但可控
商业承兑汇票的确存在信用、流动性、法律和操作等多方面的风险,但通过选择优质企业、规划资金流、加强法律合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风险。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接受商票支付前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不要轻易接受来源不明、信用度较低的企业商票,以免影响资金周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