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合的医用扶手,核心是围绕使用场景、使用者需求和标准这三个维度展开,确保其既能提供有效辅助,又能保障使用。
1. 按使用场景匹配扶手类型
不同场景对扶手的功能需求差异极大,首要步骤是明确安装位置。
走廊 / 通道:优先选择长条直型扶手,长度需覆盖主要通行区域。高度建议在 800-850mm,适配大多数人站立抓握的舒适姿势,材质需兼顾耐磨和易清洁。
浴室 / 卫生间:必须选择防滑防水款,可搭配 L 型、U 型或折叠式扶手。淋浴区适合安装竖向扶手(辅助起身)和横向扶手(辅助站立),马桶旁则推荐 L 型扶手,方便使用者坐下和站起。
病床旁:优先考虑可调节高度或折叠式扶手,避免影响病床日常操作(如上下床、整理被褥)。材质需柔软,防止患者碰撞受伤。
楼梯 / 坡道:需符合建筑规范,扶手高度不低于 900mm,且需设置上下双层扶手(上层供成年人使用,下层供儿童或坐轮椅者使用),间距保持在 500mm 左右。
2. 关注核心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直接决定扶手的性和实用性,需重点核查以下几点:
承重能力:正规医用扶手的静态承重应不低于 150kg,动态承重不低于 100kg,需查看产品检测报告,避免选择承重不足的劣质产品。
材质性:
表面材质:优先选择 PVC、ABS 或不锈钢,这些材质易清洁、耐腐蚀,且能减少滋生,尤其适合医院、养老院等场所。
内部结构:龙骨建议选加厚铝合金或不锈钢,确保支撑稳定,避免使用易生锈的普通钢材。
防滑设计:表面需有防滑纹路或磨砂处理,即使手部潮湿也能牢固抓握,避免打滑风险。
3. 结合使用者特殊需求
根据使用者的身体状况,需额外考虑个性化需求,确保扶手真正 “好用”。
行动能力:若使用者需完全依靠扶手支撑(如术后、瘫痪患者),需选择更粗的扶手(直径 35-45mm 为宜,方便抓握),且安装密度更高(支座间距不超过 800mm)。
特殊人群:为老年人或视力障碍者选择时,可优先考虑带夜光条或颜色对比鲜明的扶手(如白色扶手配深色墙面),方便识别和使用。
空间限制:在狭小空间(如卫生间),可选择折叠式或壁挂式扶手,不用时收起,节省空间,避免绊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