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借钱利息并非可以随意约定。在法律层面,有明确的规范来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民间借贷的利息分为三种情况:未约定利息的,视为没有利息。若借条中仅提及借款金额、借款人和出借人等信息,未对利息进行任何约定,那么在还款时,出借人不能向借款人主张利息。
约定了利息,但利率不明确的,当事人无法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这意味着在自然人之间的借款中,若对利息表述模糊,如只说 “给点利息”,但未明确利率,在法律上也视为无利息。
对于明确约定利息的情况,人民法院规定,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这一规定旨在防止高利贷等不合理借贷行为。出借人和借款人在约定利息时,应密切关注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变化,合理确定利率。例如,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若约定年利率为 12%,是在法律保护范围内的。但如果约定年利率达到 30%,超出了法律保护上限,在诉讼中,超出部分的利息请求法院将不予支持。合理约定利息既能让出借人获得一定收益,又能确保借贷关系合法合规,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