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制备方法看似成熟,但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
成分配比的性:氧化锡的掺杂量通常控制在5-10%之间,过高会导致透明度下降,过低则影响导电性。如何在微观尺度上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技术挑战。
靶材密度:低密度靶材在溅射时容易产生颗粒飞溅,导致薄膜出现缺陷。提高密度需要优化压制和烧结条件,但这往往伴随着成本的上升。
微观结构的控制:靶材内部的晶粒大小和分布会影响溅射的稳定性。晶粒过大可能导致溅射不均,而过小则可能降低靶材的机械强度。
热应力管理:在高温烧结过程中,靶材可能因热膨胀不均而产生裂纹,影响成品率。
这些难点要求制造商在设备、工艺和质量控制上投入大量精力。
区别对比
成分差异:铟靶材为纯金属铟制成,而ITO靶材则是铟锡氧化物的复合物。
用途不同:铟靶材主要用于需要高导电性和延展性的领域,如航空航天部件;ITO靶材则因其透明导电性广泛应用于光电显示领域。
性能特点:铟靶材更侧重于导电性和机械强度,而ITO靶材则兼顾导电性和光学透明性。
铟回收具有重要的环保和经济效益。通过回收废旧靶材中的铟,可以减少对新资源的开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回收铟还能稳定市场供应,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闭环之困:损耗与机遇并存
ITO靶材在溅射镀膜过程中利用率通常仅30%左右,大量含铟废料(废旧靶材、边角料、镀膜腔室废料)随之产生。过去,这些价值的废料往往被简单处理或堆积。建立从“废靶材→再生铟→新靶材”的闭环体系,成为破解资源约束的黄金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