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审批模型
用于向政府部门展示项目与城市规划的适配性(如容积率、建筑密度、退距等),设计侧重数据准确性和空间逻辑清晰性,弱化装饰性,突出建筑与周边道路、市政设施的关系。
例:新区产业园规划模型需明确标注建筑高度、绿地率、消防通道宽度等关键数据。
房地产模型设计需兼顾 “准确性” 与 “表现力”,流程可分为 6 个核心步骤:
1. 前期资料收集
基础数据:项目 CAD 施工图(建筑、结构、景观)、总平图、效果图、地形地貌数据(如坡度、水系分布);
需求明确:模型用途(营销 / 审批 / 设计)、展示重点(如户型采光 / 商业动线)、摆放场地尺寸(避免模型过大无法展示)。
2. 比例与尺寸规划
根据项目规模和展示需求确定比例(如 10 万㎡社区用 1:200,单栋别墅用 1:50);
计算模型实际尺寸:例如 100 米长的建筑,按 1:200 比例,模型长度为 50 厘米。
3. 结构与分区设计
划分核心模块:建筑主体(楼栋、户型)、景观配套(园林、泳池、绿地)、交通系统(道路、车库出入口)、市政设施(高压线、变电站等需规避的要素);
明确空间层级:通过高度差(如建筑高于景观)、材质区分(如道路用灰色,绿地用绿色)强化视觉主次。
4. 材质与色彩方案
物理模型材质选择(需模拟真实质感):
建筑主体:亚克力板(透明 / 半透明,模拟玻璃幕墙)、ABS 板(强度高,适合切割造型)、木材(自然纹理,适合低密度住宅);
景观绿化:草皮纸(均匀草地)、海绵 / 苔藓粉(起伏地形)、仿真树叶(乔木);
水面 / 道路:蓝色有机玻璃(镜面效果模拟水面)、灰色 PVC 板(模拟沥青路面);
细节装饰:透明胶片(窗户)、金属线(栏杆)、预制成品(人物、车辆、路灯)。
色彩逻辑:贴近真实项目(如米白外墙 + 深灰屋顶),同时通过对比度突出重点(如用亮色标注在售楼栋)。
5. 制作与组装
物理模型:通过激光切割(板材成型)、3D 打印(复杂构件如雕花阳台)、手工粘贴(模块组合)完成;
数字模型:用设计软件搭建框架→细化材质与纹理→添加灯光与环境(如 Lumion 渲染自然光效果)→输出静态图或动态演示视频。
6. 细节优化
物理模型:加装 LED 灯光(模拟室内采光、夜景效果)、添加标识牌(标注楼栋号、户型面积);
数字模型:嵌入交互功能(如点击楼栋显示户型图)、关联实时数据(如通过 BIM 模型展示能耗指标)。
方案概念模型的核心特点
抽象性与简化性
省略非核心细节(如门窗样式、装饰纹理),用概括性语言(如几何体块、线条、肌理)聚焦核心概念。
例:用倾斜的纸板块表达 “建筑与山地地形的对话”,无需雕刻墙面纹理。
快速迭代性
制作成本低、周期短(从几小时到几天),便于设计师快速修改和测试不同方案。
常用材料:卡纸、泡沫板、木板、铁丝、黏土、3D 打印简易原型等。
探索性与开放性
目的是 “提问” 而非 “结论”—— 通过模型测试空间尺度、光影效果、流线合理性等,为后续深化提供方向。
例:用不同高度的木块摆放楼栋,测试布局对通风和私密性的影响。
跨媒介沟通性
比图纸更直观,比文字更具象,能帮助团队、甲方或评审方快速理解抽象设计概念(如 “流动空间”“垂直社区”)。
方案概念模型的分类(按表达重点)
1. 形态探索模型
聚焦建筑或场地的整体造型与轮廓,用于测试形态的视觉平衡、比例关系或与环境的呼应。
特点:以几何体块为主,强调 “体积感” 和 “空间张力”;
例:用泡沫切割出高低错落的长方体,模拟建筑群的天际线韵律。
2. 空间关系模型
探索内部功能分区、流线组织或外部场地互动,侧重 “空间如何被使用”。
特点:常用透明 / 半透明材料(如亚克力、纱网)表现空间层次,用线条标注流线;
例:用分层卡纸搭建的商业综合体模型,每层用不同颜色区分零售、餐饮、办公区,用红线标出客流动线。
3. 环境响应模型
表达项目与自然环境(地形、光照、风向)或城市肌理的关系。
特点:会融入场地要素(如坡度模型、植被简化符号);
例:用沙土堆出场地等高线,再用纸板建筑模型测试不同朝向对日照的利用效率。
4. 概念符号模型
用隐喻性材料或形态传递设计理念的精神内核,抽象程度。
特点:常结合艺术化表达,甚至脱离实际尺度;
例:用缠绕的铁丝表现 “流动的公共空间” 概念,或用破碎的镜片象征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