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趋势与创新应用
随着技术发展,房地产模型设计正从 “静态展示” 向 “动态交互” 升级:
3D 打印 + AR:3D 打印物理模型基础上,通过 AR 叠加虚拟信息(如点击窗户显示日照时长);
BIM 全周期模型: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模型关联建筑数据(如某面墙的保温材料参数),实现 “数字孪生”;
VR 沉浸式体验:客户通过 VR 设备 “走进” 数字模型,直观感受户型空间和社区动线。
方案概念模型的核心是 “为创意服务”,流程灵活但需紧扣设计目标:
明确核心概念
先提炼方案的核心诉求(如 “如何解决场地高差”“如何实现人车分流”),模型需围绕这一诉求展开,避免无意义的细节堆砌。
选择表达语言
根据概念特性选择形态、材料和比例:
若概念是 “流动性”,可用曲线造型 + 透明材料;
若概念是 “模块化组合”,可用相同单元的几何体块拼接。
快速搭建与测试
先做小比例草图或迷你原型,测试核心想法是否可行(如用黏土捏出大致形态),再放大制作。过程中鼓励 “边做边改”,通过触摸和观察发现空间问题(如某处通道过窄)。
强化概念传递
用辅助手段突出核心(如用不同颜色标注重点区域,用箭头指示流线),但避免过度装饰 —— 概念模型的 “留白” 反而能引导观者聚焦本质。
城市规划模型的核心要素
模型需整合城市规划的关键系统,确保 “系统性” 而非孤立要素的堆砌:
土地利用系统
核心:用不同颜色 / 材质区分各类用地(如红色 = 商业、黄色 = 居住、绿色 = 生态绿地、棕色 = 工业),标注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
例:在新区模型中,用深绿色突出 “生态廊道”,明确其与周边建设用地的边界。
交通系统
核心:包含对外交通(高铁、高速、机场)、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公交站点、轨道交通等,用线条粗细 / 颜色区分等级(如黑色粗线 = 快速路,蓝色细线 = 步行街)。
关键:体现 “可达性”—— 如模型中用箭头标注主要人流方向,测试 “从居住区到地铁站的步行距离是否在 500 米内”。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学校、医院、图书馆、文化中心等,需体现 “服务半径”(如小学服务半径≤500 米)。
基础设施: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站等,需考虑与居住区的距离(如污水处理厂与居住区间距≥300 米)。
自然与生态要素
地形:用高低起伏的材质表现山地、平原、河流(如蓝色亚克力板模拟河道,沙土堆筑丘陵)。
生态保护:用特殊材质标注生态红线(如湿地、自然保护区),明确禁止开发区域。
历史与人文要素
对历史文化名城或片区,需突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传统街巷等,体现 “保护与更新” 的关系(如用深色材质标注历史街区,周边用浅色标注新建协调建筑)。
工程案例方面:临沂市总体规划,蚌埠市总体规划,徐州经济开区总体规划,徐州龙华寺、徐州云龙山景区规划、徐州汉文化景区、国信地产、中铁未来城等大型政府及房产沙盘模型制作项目。
制作工艺方面:与国际模型行业专业标准接轨,加工精细,品质上乘。公司派专人监督建筑模型产品质量,以高标准严格要求制作流程的每道工艺,严把质量关,不放过一丝一豪的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