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介入: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可能因距离远、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存在信任问题。银行作为具有较高信誉和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以自身信用为基础开立信用证,对买卖双方的交易进行担保。这意味着只要卖方按照信用证的规定提交相符的单据,银行就会承担付款责任;而对于买方来说,银行确保了卖方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获得货款,降低了预付款项后卖方不发货或货物不符合要求的风险。
拓展贸易机会:信用证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交易保障机制,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之间能够更加放心地开展贸易往来。对于一些新的贸易伙伴或在风险较高的市场开展业务时,信用证的使用可以消除双方的顾虑,帮助企业拓展贸易渠道,扩大贸易范围,挖掘更多的贸易机会。
通知阶段
信用证通知:通知行收到开证行发来的信用证后,首先核对信用证的真实性,包括密押或印鉴是否相符等。确认无误后,通知行将信用证通知给受益人(出口商),并向受益人收取通知费用。
受益人审证:受益人收到信用证后,应立即对信用证条款进行仔细审核,检查信用证条款与贸易合同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无法履行或对自己不利的条款等。如有问题,受益人应及时通过通知行要求开证申请人(进口商)修改信用证。
单据要求风险:信用证对单据的要求可能过于严格或不合理,出口商难以满足。比如要求提供由特定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而该机构在出口商所在地没有分支机构或无法及时出具证书,出口商就可能因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单据而无法顺利收款。